提前面试也叫提前批面试,简称“提面”,有些院校也叫预审面试,优选面试等。
是指...
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自建校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等国际指标中位居中国前列,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外国语言文学),并列全国第一。
上外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最急需的关键人才储备。上外现有授课语种数量已达 49 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斯瓦希里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塔吉克语、白俄罗斯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马来语、爪哇语、巽他语、汉语等 37 种现代语言,并开设拉丁语、古希腊语、世界语、梵语、古英语、古典叙利亚语、巴列维语、古典纳瓦特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古典希伯来语、奥斯曼土耳其语等 12 种古典语言和国际辅助语课程。
目前,上外已充分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多元并举,特色鲜明。上外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培育])、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种群)、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6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
上外是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也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成员,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在校生考研专业On Campus Students+ 查看更多
经济专硕考研+ 查看更多
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既深谙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熟练驾驭全球金融管理工具,又具有卓越的国际沟通能力且善于表达中国主张的多语种金融高端人才。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 3 年。本项目可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
研究方向
1.跨国公司金融:
主要培养跨国公司亟需的跨界金融人才。
2.国际投融资管理:
主要培养金融机构亟需的国际资本整合及运营、跨国公司投融资服务、跨境并购、受托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领域的金融人才。
3.区域国别金融:
主要培养区域金融国际合作、区域金融投融资优化、区域经济规划实施、公益事业投融资等领域的金融人才。
课程设置
1.专业课程:
金融理论与政策、投资学、公司金融、投资银行实务、财务报表分析、衍生工具分析与应用、金融机构与市场
2.方向课程: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私募投资与实务、企业并购与重组、企业价值评估、伦理和职业道德标准、证券投资分析、金融企业战略管理
培养方向简介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下设三个培养方向:国际投资风险管理、国别区域商务环境分析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1)国际投资风险管理
本培养方向秉持投资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理念,重点研究全球资本运营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投融资决策行为与风险管理。通过匹配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和实习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前瞻性投资工具,形成理性投资思维,培养能够在全球范围熟练驾驭投资风险测度、分析与管理的高端商务人才。
(2)国别区域商务环境分析
本培养方向基于上外多语种、国际化的特色尤其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研究国别区域商务环境对投资主体的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商务实践和国际交流,培养能够因应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变迁,具备国际商务分析、决策能力和卓越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端商务人才。
(3)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本培养方向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深化、贸易价值链日趋延伸以及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以资本、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等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合作如何促进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消除全球发展鸿沟,以及在积极推动全球有效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通过匹配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与国际交流,培养深谙国际经济合作机理、熟悉国际经济组织运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考试
(一)初试
专业
第一单元科目
第二单元科目
第三单元科目
第四单元科目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101-思想政治理论
(100分)
204-英语二;或按照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规定任选一种外语
(100分)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150分)
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150分)
其中,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的参考书目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第二版)》(作者:韩玉军)。
(二)复试
经济学硕考研+ 查看更多
注意:上海作为全国甚至是亚洲金融中心,又有上财、复旦、上交等学科实力强劲竞争大的院校,所以上外作为地理位置优势,报考竞争性相对较小,并且上外应用经济学是国内语言类高校中最早尝试非语言专业教学的开拓者,本学科下属的国际贸易学专业是国内语言类高校最早的经济学硕士授予单位之一,而金融一直是该专业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经济学所属学院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是上外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复合型学院之一
专业介绍
招生学院、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金融学
研究方向:1.金融风险管理、2.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3.行为金融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外语(201 英语一、202 俄、203 日、240 法语、241 德语、242 西班牙语、243 阿拉伯语、244 意大利语、245 葡萄牙语、246 朝鲜语)
③ 303 数学三(全国统考)
④ 811 经济学(自命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高鸿业。
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学专业《经济学》课程考试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每一部分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微观经济学部分: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市场供求理论及应用,弹性理论及应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及应用(消费者均衡,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均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新祥旭考研辅导:13371689632供给与市场均衡;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均衡(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及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市场的博弈分析方法),公共产品、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应用。
宏观经济学部分: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经济指标(GDP,CPI,失业率);长期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菲利普斯曲线);货币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的 IS-LM 模型、AD-AS 模型及政策应用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及政策分析;消费理论、企业投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考试科目名称:货币金融学
参考书目:《货币金融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三版。
复试口试:经济学、金融学、英语综合口试。
参考书目:《货币金融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三版;《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六版。
法硕考研+ 查看更多
法学院下设国际法研究中心、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法律翻译研究中心三个研究中心及法律硕士(JM)教育中心等,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十六名,教育部“双千计划”特聘法律实务专家三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双语教学研究能力,工作语种达六种。多数教师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以及日本神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经历。学院设有专门的英语教学部,以专业标准和模式培养学生各项外语技能,使其毕业时获得法学专业学位的同时,取得英语第二学位并获得专八英语证书。
法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学院拥有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内设设备齐全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学院有多媒体教室十余间,为学生的法学专业训练和课程实践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另外,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拥有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期刊近五十余种,中外文图书资料近万册。此外,学校图书馆内收藏的法学专业书刊也较为丰富,为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图书资源。学院建设有特色涉外教学实践基地二十余家,能充分满足学生从事法律实习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需求。
在科学研究方面,法学院围绕国际法、外国法和比较法等学科领域,积极推进“多语种+”法学研究,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论文总量五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十余部,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主持校级重大课题或规划课题二十余项。在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研究领域方面,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学院现主办有《上外法律评论》《上外法硕论丛》《上外区域国别法治动态》等学术集刊。
在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延伸方面,学院专门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法学家和法律实务界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讲座,不断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法学院开设的讲座系列有法意讲坛、涉外卓越法律人讲座系列、“Working with Lawyers”涉外法务精英项目、区域与国别法讲座系列、法律职业与涉外法务讲座系列、外国文化与外语技能讲座系列及访学归来沙龙系列、涉外法律研修工作坊系列等。
在国际合作交流上,目前与法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有荷兰莱顿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特伦托大学,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蒙大拿大学、肯特州立大学、乔治城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十余所大学法学院。国际化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中国法国际研习班项目、暑期法律研修班项目、交换生项目、单向派出留学项目、3+1+1项目(可获得国外大学LLM或JD学位)、3+2项目等,目前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法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成长平台。先后打造了模拟法庭大赛、法意先锋角色扮演辩论赛、上海市模拟联合国大会、法意文化节、庭审进校园等多个特色品牌项目,在校内外颇具影响。其中,“模拟法庭大赛”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法治教育特色精品项目,“法意先锋角色扮演辩论赛”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法治教育特色项目,“法律援助志愿者青年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层次的专业竞赛活动。包括牛津大学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大赛、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屡获殊荣。与此同时,学院积极为学生接触社会、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包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进博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等,受到主办方的高度评价,曾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及上海市教育先锋号等殊荣。
特色培养项目介绍
上外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上海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4号),上外于2012年10月获批“上海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上外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旨在以法学学科为基础,充分利用上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提供国际化法律服务的复合型高端涉外法律人才。
实验班每年从法学院大一新生中择优选拨组建。实行“中外联合培养”、“校内外联合培养”和“三导师制”,课程设置突出国际化、复合型、实践性特色,由外籍专家参与培养,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全英文授课;建设有多元化涉外专业实践基地;实验班国际交流项目受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海外交流基金支持等。
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验班)项目获2017年上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翻译考研+ 查看更多
学科历史发展
2003年4月18日,学院成立,并成为教育部“十五”规划211重点项目:同声传译教学与研究基地。
2003年9月,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签订合作备忘录。
2004年2月,建立中国大陆首个翻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点。
2005年11月,与欧盟签订“专业会议口译员训练合作框架协议”。
2005年11月,被国际口译员协会(AIIC)评为最高水平会议口译专业教学单位之一。
2007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试点单位。
2008年8月,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会议管理处处长伊慕瑞•卡布斯基来访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月,联合国纽约总部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来访并签署上外与联合国整体合作框架性备忘录;10月,联合国日内瓦会议管理司司长戈拉特切夫再访并续签合作备忘录;2009年4月,联合国大会事务及会议管理司副秘书长穆罕默德•沙班来访。上外高翻成为联合国首个整体合作签约高校。
2009年,建立国家211工程课题“二十一世纪多语言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6月,成为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成员。
2009年9月,专业学术杂志《东方翻译》创刊。
2010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同时被批准为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试点单位。
专业设置
翻译学硕士学制2.5年,旨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口笔译经验、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初级翻译研究工作者。本专业培养方向包含笔译研究、口译研究、译学理论研究等方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学制2.5年,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笔译方向以培养高级专业笔译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培养方向包括:公/商务笔译方向、专业编译和法律翻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口译方向以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能胜任各重大国际交往场合的专业口译员为目标,本专业培养方向包括会议口译方向、公/商务口译方向和陪同口译方向。
翻译学博士学位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通晓翻译学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能从事翻译学科高层次理论研究和教学,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遵守学术规范的翻译研究工作者。翻译学博士包括翻译教学研究和口译研究两个方向。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课程主要围绕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类:专业方向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知识课(理论与百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口译方向的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主要包括:交替传译、基础笔译、会议同传、国际经济学、中国文化概要、中西翻译简史、翻译概论、西方文化概要、法律基础、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要、国际经济学等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的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主要包括:专业笔译、法律及经贸翻译、基础口译、国际经济学、中国文化概要、中西翻译简史、翻译概论、西方文化概要、法律基础、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要、国际经济学等等。
翻译学硕士的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主要包括:翻译研究入门、西方翻译简史、中国翻译简史、当代西方译学原著选读、当代中国翻译研究、译介学、口译概论、文学翻译、法律基础、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要、国际经济学等等。
翻译学博士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主要包括:口译理论与研究、口译研究方法入门、翻译理论与教学、西方翻译史、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论、翻译研究方法论等等。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功底深厚的权威专家和学者,如柴明颎教授,谢天振教授,戴惠萍教授、司徒罗斌教授等;还有一批国际译学界知名的兼职教授,如著名口译研究专家Daniel Gile教授等。
学院拥有一支从事高水平口笔译实践和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如教授口译课程的戴惠萍教授(美籍)和司徒罗斌教授(法籍)均为AIIC会员,戴惠萍教授还曾是联合国资深口译专家;教授笔译课程的姚锦清教授(加籍)和董翔晓教授(美籍)均为资深翻译专家;教授法律及经贸翻译的冯国扶教授曾任台湾万象和上海创凌科技翻译有限公司的总裁。
学院拥有一批训练有素、具备相当实践与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学院还有一支朝气蓬勃、从事专业口笔译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队伍。
各大国际组织经常委托高级官员和资深译员来学院讲课,如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欧盟欧委会、欧盟议会口译总司等。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好,主要就业方向包括:
全职或兼职地服务于各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总部及各办事处、欧盟、粮农等; 国家机关,如省市级外办;高校、研究机构;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口笔译自由职业者。
在职考研专业On The Job+ 查看更多
管理类考研+ 查看更多
上外MBA旨在培养为世界创造价值的“无国界管理”精英人才。上外MBA所培养的,应是拥有全球视野、人文意识、外语特长、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感,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管理人才。2016年上外管院与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作的“SISU-ESIC International MBA(IMBA)项目”通过EPAS认证,2018年获得AMBA国际认证,2017年IMBA在《彭博商业周刊》全球国际MBA项目排名中位列第27位。2020年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项目被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ssociation of MBAs,简称AMBA)正式授予AMBA国际认证。
现阶段MBA使命:培养为世界创造价值的“无国界管理”MBA精英人才。
现阶段MBA愿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MBA项目。
发展历程:
200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在全国116所申办MBA项目的高校中,以第1名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开始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项目。开办MBA是上外实施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战略的重大举措,学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充分整合全校的各类资源,集全校、全院之力确保MBA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大事记总结如下:
时间 | 事项 |
2009年 | -上外MBA项目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开办。 |
2010年 | -上外MBA教育领导委员会、MBA教育顾问委员会和MBA教育中心成立。 -与新西兰Waikato University签署双学位合作协议,该校成为上外MBA项目首个学位合作的海外院校。 -与法国NEOMA商学院签署协议,该校成为第一家与上外MBA项目进行学生交换的海外院校。 -第一届上外MBA学生开学典礼成功举办,上外MBA项目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第一届上外MBA学生联合会成立。 -上外MBA学生党支部成立。 |
2011年 | -首届上外MBA Mentor-Mentee项目启动。 -西班牙海外商业学习之旅(BST)开启了上外MBA项目海外游学活动。 -首届上外MBA时尚与奢侈品月开幕。 |
2012年 | -2012届全日制毕业典礼举行标志着上外MBA第一届毕业生毕业。 |
2013年 | -首届上外MBA国际月启动。 -首届易才杯上外MBA创业大赛成功举办。 -上外MBA校友会成立。 |
2014年 | -上外MBA项目首届校企合作答谢会隆重举行。 -上外MBA项目五周年庆之校友返校日 “携手•成长”为主题活动举行。 -上外MBA学生原创杂志——《无界》正式与大家见面。 -学院正式成为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 |
2015年 | -上外与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办的SISU-ESIC全球MBA双学位项目正式启动。 -学院正式成为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会员单位。 |
2016年 | -上外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揭牌,同时,上外MBA学生创业项目正式入驻蚂蚁创客空间。 -上外管院与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作的“SISU-ESIC International MBA(IMBA)项目”通过EPAS认证。 |
2017年 | -上外管院与景域集团在上海圣诺亚大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挂牌“全球旅游营销实践基地”。 -上外管院与上海博涵公共关系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城市概念软件园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挂牌“全球公关管理实践基地”。 |
2018年 | -上外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正式签署市场营销硕士及金融硕士双学位合作项目。上外MBA学生将有机会在美国纽约巴鲁克学院杰克林商学院攻读第二学位。 -结合行业需求、学生需求,上外MBA发布新增专业方向——“金融科技”,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金融科技MBA之一。 -首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海外商业学习项目启程。 -上外MBA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外语外贸类高校MBA创业大赛”多个奖项。 |
2019年 | -与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作的“SISU-ESIC International MBA(IMBA)项目”通过EPAS再认证。 -首批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海外商业学习项目启程。 -上外管院获批设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020年 | -上外MBA培养方案全面升级,新增全日制集中授课班级,新增两大专业方向——“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行为科学与企业决策”。 -上外MBA荣获“亚洲最具影响力MBA”称号、“中国最具影响力MBA”称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MBA”称号。 -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项目被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ssociation of MBAs,简称AMBA)正式授予AMBA国际认证。 |
深耕国际化。MBA项目从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学生构成、学习过程和国际认证等方面进行深度国际化建设。在培养理念上,紧跟国际前沿,借鉴宾大沃顿等国际顶尖商学院管理和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色内化为上外MBA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上,立足于MBA前沿方向,建设既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外国情实践差异的专业师资队伍,鼓励国内师资参加更多国际交流活动,持续优化现有MBA师资结构;在学生构成上,强化上外MBA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建立海外MBA校友网络,在吸引更多国际生源报考的同时,做好国际生源的考核评估工作,提升国际生源质量;在学习过程上,与更多知名海外院校合作,每年开发1-2个高质量的海外合作项目,让MBA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加海外商业学习项目(BST)、交换或双学位项目,以亲身体验收获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国际认证上,通过参加高质量的国际认证,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品牌国际化和影响力。
培养科学化。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在方案设计上,项目参考国际顶尖商学院培养模式,并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形成了导入模块、管理基础模块、管理专业模块、管理发展模块、管理方向模块层层递进,职业发展模块贯穿始终的创新培养模式,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和行业发展适时进行前沿化动态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围绕MBA项目培养理念,采用整合性“MBA+”的课程设计,除管理基础、管理专业课程外,还在教育环节加强了提升学生发展能力和激发学生潜力的管理发展课程,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整合实践课程。在选修课的设置中,定位于前沿领域、专业技术和交叉学科相融合,设置了无国界综合管理、数字营销、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行为科学与企业决策以及时尚奢侈品管理方向模块。在教学方法上,MBA项目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实践教授,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企业实践经验带入MBA课堂;同时项目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MBA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为MBA学生提供更多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尝试建立以问题诊断和管理为重点的课程内容改革。
提升职业化。项目从职业培养、职业规划、职业资源等方面提升MBA学生的职业化水平。在职业培养上,将职业发展纳入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不仅在新生开学导入模块设置职业生涯发展讲座,更将职业发展作为课程模块贯穿整个MBA学习生涯,着力提升学生的结构化管理思维和实务性管理技能,进而提升其核心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规划上,学院职业发展办公室将持续做好Mentor-Mentee项目、职场点津等活动项目,通过邀请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给予学生职业规划、行业经验等方面的指导。在职业资源上,项目持续拓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于MBA教育的人脉资源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寻找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办好招聘会和相关高管面对面活动,同时做好创新创业相关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MBA学生自主创业。